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因果不可思議(一個抉擇,無限「?」令人歎為觀止)--釋悟常稿
因果不可思議
(一個抉擇,無限「?」令人歎為觀止)
因果法則是公平的,沒有可憐的犧牲者,是非黑白與顛倒或受害者都是從世間法的角度施設出的。我們不需社會化,也不需圓滑的做人,只需賣力演出或配合演出就好。在每一個抉擇當下,都充滿無限的不確定性(「?」)。
●如是我聞(見聞覺知)
最近網路上流行這樣的文章:
思惟Q.
有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
而那個地方有兩條鐵軌,
一條還在使用,一條已經停用
只有一個小朋友選擇在停用的鐵軌上玩
其他的小朋友全都在仍在使用的鐵軌上玩
很不巧的,火車來了
(而且理所當然的往上面有很多小孩的
仍在使用的鐵軌上行駛) 
而你正站在鐵軌的切換器旁,
因此你能讓火車轉往停用的鐵軌
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數的小朋友
但是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的小朋友將被犧牲
你會怎麼辦?
思考1 : 大局上面仍然有另一個大局
思考2 : 公平永遠有不同角度的公平
思考3 : 這個遊戲只有站在切換器旁邊的人可以決定結果
據說大多數人會選擇救多一些的人
換句話說,
犧牲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...
但是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
那一名選擇停用鐵軌的小孩顯然是做出正確決定
脫離了他的朋友而選擇了安全的地方
而他的朋友們則是無知的選擇在不該玩耍的地方玩
為什麼做出正確抉擇的人
要為了大多數人的無知而犧牲呢?
[回應與挑戰]
我們常被教育要顧全大局,但公平嗎?
似乎當大家都做的理所當然的時候,
我們就必須隨波逐流,
否則就會被放逐而不容於世,
如漁父中那位老翁勸屈原所說的:
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?
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?
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為?
當一個人太堅持自己是"對"的,
最後的下場可能就是被犧牲的可憐鬼!
又有誰會為他掬一把同情之淚?
只會嘲笑他的愚蠢!
我們已經入了社會,
學習的就是圓滑的做人,
當你是主管,
就像文章中那位切換軌道的人,
內心的正義與現實衝突時,
你會如何抉擇呢?
不過~如果是我的話,
我並不會選擇切換軌道
因為,
我認為那群小朋友一定知道那是活的軌道 
所以,
他們聽到火車的聲音時,
就會知道要跑  
但若,
將軌道切換後那個乖小孩必定慘死,  
因為,他從來沒想過火車還會開到廢軌道上  
所以,你認為呢?
或許我這樣的想法與理念,
到了我老時才會發現  
我是個不斷被犧牲的可憐鬼,
但這個社會又為什麼要把是與非顛倒來又顛倒去呢?
另外,你們再想想,
一條鐵道會被停止使用,  
是否代表著這個鐵道有著潛藏的危機呢?
如果切過去之後,
被犧牲的就不只是一個或一群小孩了,  而是整車的乘客呢?
大家想想吧!
●如何脫離慣性思惟?(所謂佛法即非佛法) 鐵軌暗喻:鐵律(不變的紀律),慣性思惟。
無論是提問者與回應者都陷入慣性的思惟,
而筆者想試從另一種慣性思惟來看我們生命中的故事。
佛法說無常:
我想就算鐵軌切到廢鐵軌,那小孩有可能仍能應付。
我們的動物本能不就是能趨吉避凶嗎?
在廢置鐵軌玩耍的小孩,他既有智慧「與眾不同」,難道他沒有應變的能力嗎?
既在鐵軌上玩的小朋友聽到火車聲會跑,難到在廢棄的鐵軌上的小朋友就不知道要跑嗎?
若他真的被犧牲了,從宗教的觀點,他是可以升天的。表面是犧牲,然卻換得許多生命的存活,那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存在,不管有無紀念碑,至少他永遠活在那一事件的人的心中。
雖他不是自願的,卻是悲劇中的英雄。
而當許多人會引以為藉時,他無形中救更多的人。
真的「這個遊戲只有站在切換器旁邊的人可以決定結果」嗎?
非也!
執勤人員,他除了可以決定要、不要切換外,他還可以喊火車來了
(預先警示大家,大家仍能全身而退。)
在這場遊戲中,提問者已陷入我們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的慣性思惟。
就算人生面臨許多的無奈,卻可以「隨緣」自在。
也就是說:其他人也都能決定如何以其智慧保住性命,
真正的結果,是所有內因、外緣的加總。
如果這時剛好停電或打雷讓電中斷呢?
執勤者,就算想切也無法切換。甚至連火車都同時因斷電而停駛。
(根本無人會傷亡)
這都只是沙盤推衍而真正的結果都在一念之間,
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都是業的片斷,而非全局。
就算那些乘客被犧牲了,焉知不是過去的業感?
●業感緣起──釋迦族被滅,果報自受,莫怨人 釋迦族的被滅,表面上是被波及的無辜受害者。只因為阿闍世王被辱生瞋,怨氣難消,所以要「好苦」這個人提醒他受辱的這件事。因此,就算阿闍世王因佛陀的出現,偶爾生起善心,想放了自己的族人,卻因「好苦」的盡忠職守,在旁叮嚀而讓他接二連三地去出兵攻打。
佛經中說:釋迦族的被滅,是因為過去他們共食一條大魚。阿闍世王就是那條魚,而釋迦族就是漁村的村民。釋迦牟尼佛雖當初沒吃魚肉,然卻因好奇而敲了魚頭三下,所以後來的果報當然是因親族被滅而頭痛了三天。
人生有如連續劇,我們帶的是一本沒有腳本的劇本,沒有導演(無作者)也沒有主角與配角(無受者)。我們就別人的人生而言,通常我們都是配合演出的人而已。然,從我們自己的人生,我們才會覺得我是主角。事實不然,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的扮演。
例:蓮花臨終基金會「臨終關懷宗教師培訓的課程」
筆者曾與人合作演出一齣戲,構想是筆者提出的。
因時間不足,所以為了讓大家沒有背台詞的壓力。
只有主題:(場景是)病房中爭財產
二兄弟正吵著臥病中的母親,而一位宗教師走進來當和事佬。
裏面的角色是反串,
二位出家人演要爭財產的兄弟
(我們仍著出家裝「即席演出」,只靠台詞就能知誰演什麼。),
扮演和事佬的,也是宗教師,
唯一的病人是在家人。
你猜筆者演誰?
就是要爭財產的其中一位。
筆者只是把生活中輔導的個案與見聞,故意交叉綜合表演出來,
就看其他人如何接招?
而筆者也必需從別人的應對當中,決定下一句筆者要如何應對?
所有的應對都沒有彩排,演出者只知道要針對主題演出。
時間到就下台
不管結果如何?
最後討論
過程精彩,亦令人印象深刻。
惠敏法師那時也在場,他看到筆者會笑著說:「不孝子」!
(那表示筆者演的很逼真,也很入戲。
另一位出家眾本是很木訥的人,被筆者逼得不得不極力爭取。)
憑心而論,是否我們會受限於我們單一的自我角色?
而忽略了「同理心」?
未出家前的我們也曾在紅塵當中,為了生存而相互競爭。
是否因出家久了,而不知民間疾苦?
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
佛也曾經是眾生,從佛的九種業報故事即知:他曾因別人沒給醫藥費而害死人,也曾與人搶老婆,甚至已修行了還被逼婚,……。等
所以他極知眾生心,
當他成佛了,還是告訴大家這些生命中的故事,
佛常說過去生的因緣。他從不怪提婆達多,因為無論從今生或是過去生他們常因彼此所堅持的立場不同而結怨。
佛經只說:業感緣起,果報自受。
既做了選擇,就甘願受去吧!
●無盡的輪迴 充滿「?」的人生──無論抉擇與否,均是「?」
提問者道出了社會某一族群的心境,回應者也提醒大家另一種角度去思惟。
然筆者以為:人生或許因危機四伏而高潮跌起,許多生命的故事之所以感人,就在其過程的轉折,若只論結果將平淡無奇。而且,所謂的結果,未必是真正的結果(可能是代表廣告時段的「休止符」而已)。因為從三世十二因緣的角度來看,果即因,因即果。
曾有人要人以符號來形容自己的人生,那人用了三個符號「!?。」我覺得一個就「?」夠了。因為人生既是沒有腳本的連續戲,其發展是無限的。你永遠不知道,「!」或「?」或「。」的背後,會是什麼?它可能是「?」或「!」或「。」所以說:因緣不可思議,人生也不可思議!一個抉擇,無限「?」令人歎為觀止。
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pwxj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